跳到主要內容

校長的話 / 第87期竹高青年序-從「我」到「我們」--讓我們一起攜伴同行

(第87期竹高青年序)

從「我」到「我們」

      --讓我們一起攜伴同行            

    開學以來,一如往常,除了課堂的學習外,學校亦舉辦了一連串的活動、講演與競賽,而同學也都在學校師長之指導下,盡情的投入與參與。這些過程師長都看在眼裡,也深深感受到竹山高中所有同學綿延不斷的潛力與活力。年輕真好,年輕人多的是追求自我的創意與勇氣,雖然偶而會脫軌,但及時歸正,亦是另一種體驗學習。

任何人都須透過重要他人的肯定來發展自我,學校的教育亦是如此。本校的教育安排就是要協助每位同學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,進而適性揚才。如果每位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亮點,那就能為學校創造至少1250個亮點,點亮學校的招牌,這也契合12年國教課綱自發、互動、共好理念的實踐。近年來,很多同學做到了,因為他們努力過,所以值得喝采。

然而,在協助同學追求個人亮點的同時,學校教育亦重視團隊意識的建立,也就是由個人的「我」,提升至團隊的「我們」。「我們」意識強調人在群體中所存在的責任、榮譽、信任、同理、關懷與認同,責任感讓個人有所承擔,榮譽感激勵個人向上提升,信任感取得團隊默契,同理心理解他人感受,關懷感使人溫暖,認同感讓人心有歸屬。因此「我們」意識所注重的不僅是個人的成功,還要考量到群體是否一起成功;擔憂的不僅是個人的失敗,而是團隊士氣的提升;標榜的不僅是個人的喜怒哀樂,而是所有成員的協助與關懷,進而內聚成一個溫馨的大家庭。

因此,「我們」的群體意識廣泛的在學校教育中出現,例如強調合作學習與分享表達的教學模式一直受到重視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近年來的「佐藤學」炫風。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在《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》中針對日本教育中孩子失去學習動機、不知為何而學、「從學習逃走」的問題,提出以「學習共同體」為概念的改革做法,希望老師「少說多聽」、教室打開大門,成為可以共同觀摩學習的現場。透過合作學習、分享表達,讓學生找回學習的樂趣,老師找到成長的動力,間接提升整體的學力表現。而在這教學過程中,每個同學都有學習的責任,並透過合作、分享、關注等方式,提升個人與群體的學習表現。

在此理念下,學校中很多活動亦都搭配著團體競賽的方式進行,例如,每週例行性的整潔與秩序競賽,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本份與責任,每位同學都是重要的一員,同學如能將班級意識置於核心,思考個人在班級中的責任、榮譽、信任、同理、關懷與認同,自然就能將本份的工作做好,也能勸導同學一起成就班級的榮譽。每學期舉辦的高二公訓活動「自我成長探索營」亦是如此,很多師長都被同學的活力與熱情所感動,在短短二天一夜的課程中,同學身穿迷彩裝,以班級為單位一起闖關、體驗、探索與生活,多的是團隊的動能與禮節,少了個人的自私與脫序。我相信在那過程中,多數同學的心是向著班級的,因為每個人的表現都很重要,都攸關班級的榮譽。因為榮譽,帶領同學各司其責;因為榮譽,同學之間更能同理、信任與關懷。

國教署黃新發前副署長至日本參訪時,見到日本學生玩躲避球的方式與臺灣不同,常在重要集會中提出和與會教育人員分享。大意是臺灣學生玩躲避球的方式是同學站在內場,遊戲規則是將對方場內的人「打死」、「打光」,雖有團隊榮譽為核心,但多的是攻方的個人英雄主義,少了守方的合作意識。日本學生玩躲避球是雙方老師與保衛的學生站在內場,場內學生除了攻擊對方外,更有合作保護己老師不被攻擊的責任,老師被「打死」,就形同輸掉比賽。因此,除了團隊榮譽,更能激發團隊合作意識,而且更懂得負起責任與關心隊員的存亡。藉由台日雙方學生的遊戲概念,或可約略看出不同的民族性格,值得玩味。

    從個人回到竹高半年多以來,同學在全體師長的指導下展現多元的亮麗佳績,此榮耀應歸全體師生共榮共享。當然,也有我們做得不夠好,或須要再精進的地方。因應少子女化及107課綱的實施,盼望本校所有教職員工生在各自工作與學習崗位上都能發心發願,傳承和諧校園文化,成為多元展能的標竿學校,從多元的「我」成就亮麗的「我們」。

消息公佈欄

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